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中國市場也不能幸免,中國企業尤其是珠三角地區企業感到了逼人的寒意。廣東省經貿委統計顯示,2008年1-9月份,全省關閉企業達到7148家。企業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企業面臨了空前的經營困局:消費者流失、消費恐懼(即消費者不消費)、訂單減少、銷量下滑、促銷普及及力度之大歷史罕見、價格大幅“跳水”、“三產”(破產、停產、減產)企業大量涌現、虧損、裁員、降薪等。
中國企業將如何度過這樣一個讓人難熬的“冬天”呢?南方略咨詢公司總經理劉祖軻認為只存在被危機閉塞的思路,不存在沒有生機的出路。機會永遠存在,只是在于認識的角度,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應該主動出擊,實現十大經營與管理的轉變。
一、從求“發財”向求生存轉變
持續經營和盈利是企業管理或經營的兩個基本目的,兩者相輔相成,盈利是企業實現持續經營的基礎,持續經營是實現長期盈利最大化的途徑。在金融危機中,外部的環境變化已經影響到了企業的基本生存,企業必須將短期的盈利與長期的盈利最大化結合起來,由追求短期盈利最大化轉向追求長期盈利最大化,即由追求短期盈利最大化向求生存轉變,通過一定的方式使企業度過金融危機、生存下來,是企業當前的首要任務。在金融危機中,危險要大于機遇,然而如果能夠度過金融危機生存下來,就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期,為什么呢?因為一方面度過困難期后,一個新的需求高峰就會出現;另一方面許多同行由于沒有耐得住“寒冬”消失了,競爭局面得到緩解。
二、從追求利潤向追求現金流轉變
現金流就是企業的“血液”,在金融危機中顯得尤為明顯和珍貴,金融危機本身就是信貸體系崩潰造成的,金融機構面對信貸已經變得膽戰心驚,為了避免自己陷進去和降低經營風險,它們正在針對各個客戶的信用體系進行審查,對到期的貸款更是緊追不舍,這時不要說從銀行獲取貸款,能保證它們不追究原來的貸款已經很不容易了,現金流對于各個企業來說都變得非常重要。那么利潤增加是不是就能增加現金流呢?利潤有時候只是一種賬面反映,如果賬面上只是“應收賬款”,固然也可以增加利潤,但是并沒有產生實際的現金流,所以許多企業都在提高交易的信用等級,有的供應商干脆只認“現款”。面對金融危機中的信貸危機,企業不僅要從市場擴張向短期盈利轉變,而且要從短期盈利向現金流的保證轉變,或者說從追求利潤向追求現金流轉變。
三、從長、險、慢業務向短、平、快業務轉變
企業由求短期盈利向求生存轉變,以及從戰略規劃向短期做實做穩的轉變,這些轉變必然反映在企業業務單元中。企業應該對業務單元進行分析,轉變企業投入政策。在四類業務中,一般情況下,都會毫不猶豫的將瘦狗類業務砍掉,而將明星類業務作為重點業務給予關注,投入大量資源,支持其發展,問題類業務也會被給與適當的資源并關注其發展趨勢,金牛類業務則主要做為現金來源。
在金融危機中,隨著企業經營側重點的變化,對各業務的政策也將發生變化,企業應該減少長期投資,避免外部巨大的不確定性對投資效果的影響,具體來說,應該毫不猶豫的砍掉瘦狗類業務,慎重對待或停止對問題類業務投資;明星類業務是企業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