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十年,大的民營企業主要發展方向是國際化。
到美國、歐洲真正去走一走,你會發現復蘇還是很緩慢,或者說經濟還是很弱的,他們變窮了,手里缺現金流,缺錢。
中國的國際化恰恰不是需要到非洲,而是需要到美國和歐洲。在非洲雖然你搞得很好,但是一個打仗就搞壞了。所以,我覺得真正中國企業國際化還是要到美國和歐洲。
民營企業國際化是有優勢的。很多壟斷國企真正的市場能力是不強的,真正跨國競爭很難做大。國有企業到國際上并購和發展很難,現在西方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只要聽說國有企業并購和投資,稍微有點敏感的就不批準你,目前很大一批國有企業是委托民營企業在打頭陣,在前面帶頭談判的差不多了,然后再轉給國企。民營企業有制度優勢。這種制度優勢表現在,比如在國際上,談并購一個企業,需要給多少年薪,甚至需要給聘請人的執行層多少股份,民營企業董事會一拍板定了就可以了,而國企就很難做到。
我為什么主張民營企業更多地走出去?因為國際市場基本上是公平市場,當然除了特別落后的非洲國家之外。第一是國際市場很少壟斷,絕大多數國家都有反壟斷法,你的市場占有率絕對不能超過五成,如果你超過占有率,國家一定會罰你的,就是防止你利用市場壟斷的地位,所以在國際市場上基本上不會有壟斷,所以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發展和競爭的時候,是不會遇到壟斷這種壓力的。第二是國際市場基本法制相對健全。在外國做生意,我認為相對法制健全,再加上各種制約要素,即使是政府,也不會隨隨便便沒有證據把企業老板抓起來,或者把企業分分鐘滅了,基本上不會遇到很大的干擾,也不會成天擔驚受怕。
走出去的關鍵是敢闖。企業家精神核心第一條就是敢闖、敢干,冒險精神,說得好聽叫創新精神,實際上就是冒險精神,古人都有一句話“富貴險中求”,東北也有一句古話叫“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所謂企業家就是要敢闖敢試,但敢干冒險不是蠻干。如果沒有冒險精神,沒有敢想敢試,就沒有中國的民營企業;第二是堅持精神。做事敢于堅持,所以才會有成功。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既應該有國有企業,也應該有民營企業,但是真正寄希望于大的、有責任、有理想的民營企業,做企業做得大憑的是賺錢能力,但是企業有沒有理想是另外一回事,一個企業家不僅能賺錢,而且要有理想、有追求,這才是真正卓越的企業家,中國應該有一批這樣的民營企業,在國內做老大,在這個行業做老大,而且有志成長為跨國企業。在這個過程當中,國有企業也可能有一批成為跨國企業,成為世界企業的領導者。但是從本質來講,被世界各國承認的角度來講,還是寄望于民營企業。工商銀行(601398)即使作為世界第一銀行,但是他們股價為什么這么多年上不來?因為大家認為他離真正的國際企業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我覺得中國企業國際化,還是寄希望于民營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