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孝感市工業經濟的“發展詞典”,不能掠過產業集群這個“關鍵詞”:年主營收入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20個,其中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產業集群14個,5個產業集群被納入省重點產業集群行列;
集群經濟帶來“六個最大”:中南地區最大的生活用紙加工中心、全球最大的聯堿生產企業、全國最大的鋼絲繩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井礦鹽生產企業、全省最大的紡織企業、華中地區最大的塑料薄膜生產企業。
孝感,曾經貼有“農業大市”標簽,“國”字頭工業幾無布局,眼下該如何解讀這風生水起的“集群經濟”?
產業集群是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共同作用的結果。孝感把工業骨干企業作為產業集群發展的龍頭來抓,讓骨干企業成為某一產業集群的領軍企業。
福星科技公司是孝感金屬制品產業集群的骨干企業。近年,政府積極引導企業技改擴能上規模,完成一、二期子午輪胎鋼簾線等技改擴能項目。
舞活龍頭,帶起龍身。在福星科技公司帶動下,公司所在地的漢川金屬制品產業集群,聚集規模以上企業27家,配套小企業近500家。去年,集群實現銷售收入40多億元,實繳稅金過億元,成為全省最大的金屬制品生產基地。
在孝感高新區內,依托三江集團重型和專用車,形成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13家。
這些企業具有生產、配套輕型汽車整車、重型越野車及底盤、重型專用車及底盤、汽車燈具、汽車內飾件等產品的能力,使孝感成為湖北汽車工業走廊重要生產基地之一。
無資源和產業優勢的孝感,著眼提升整合資源的能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吸引各種市場要素集聚。
9月22日,記者在孝南區南大工業園看到,不到4平方公里的區域,21家生活用紙以及紙品包裝企業在此扎堆。
全國四大紙制品巨頭中的“恒安”、“維達”、“中順”剛剛擴能的新廠房相對而立,還有上海名牌申歐紙業比鄰而居。
紙品物流已占全國生活類紙品市場的6%以上,“華中紙都”雛形初具。“華中紙都”的形成,偶然中透著必然。
2000年,維達集團率先收購孝感衛生紙廠。此前,維達進入華中市場,在武漢月銷售額只有40萬元,運輸成本高是個重要因素。
孝感市委、市政府了解到,限于運輸成本的制約,一般紙制品廠家每布一個點,只能涵蓋半徑300公里的市場。他們胸有成竹地邀請維達:以孝感為圓心300公里半徑內,人口近3.7億,市場廣闊。“維達效應”又帶來了恒安。隨后,中順集團也與孝南區簽訂投資合同。
9年間,這些紙品企業在孝南投資總額超過15億元。紙品業一躍成為孝南第一大支柱產業。
孝南區委書記仇平貴算了筆賬:當紙產品達到50萬噸時,外包裝產業將達10億元,運輸物流成本為2億元。這一切將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
從無到有,靠的就是政府整合資源的能力。
土地便宜、勞動力豐富、交通便利,是中西部地區招商引資的“三板斧”,而孝感不再限于這些簡單的比較優勢,而是注重用產業鏈“拴住”招引來的企業。
曾經,孝感第一個投資1000萬美元的外來企業因“水土不服”而夭折。原因是其原材料、包裝配套全在沿海,成本高,不賺錢。
孝感開始反思:簡單的比較優勢留不住企業,配套的產業鏈才能讓外來企業扎根。他們嘗試把食品行業作為產業鏈“打包”引進。
2001年,孝感引進最大食品生產企業——達利食品。沿著達利食品的步伐,投資8億元的銀鷺食品來了。
隨著銀鷺、達利、盼盼等知名品牌先后落戶,又引來三江固德生物投資5.4億元,在漢川建設全國最大的聚乳酸食品添加劑項目,生產包裝膠帶的友達公司也落戶漢川。
3萬畝蓮子、4萬畝花生,還有仙草、馬鈴薯、養雞場等農業配套項目亦如雨后春筍。
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使孝感形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集群經濟每增長2.3個百分點,就能帶動孝感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9月初的數據顯示:20個產業集群實現稅金7.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6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半壁江山。“孝感產業配套完善,對企業最大的好處是減少了采購成本。我們到這里8年,產值每年翻一番。”湖北達利食品公司副總經理林敏召一番話,或是對孝感產業集群的最好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