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業是江門傳統支柱產業。今年以來,疫情沖擊和世界經濟衰退對江門經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然而,江門造紙和紙制品業工業增加值卻在上半年保持了16.6%的迅猛增長。今年7月,行業龍頭亞太森博重磅宣布,計劃在銀洲湖紙業基地增資200億元擴產,助力打造千億級造紙產業集群。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度默默無聞的江門紙業重回“聚光燈”下。紙業逆勢增長有何原因?紙企重資布局信心何來?回到江門堅持“工業立市”戰略的背景之下,百年紙業的深厚積淀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正在成為江門紙業突圍“疫情之困”、重塑“紙上輝煌”的“利刃”與“法寶”。
江門造紙“再出發”
1911年,江門造紙“元年”。
余覺之,臺山縣荻海埠的清末秀才。1909年冬,赴日學成歸國的余覺之認為,“計民生日用所需,必除布帛菽粟外,無重要于紙”,遂決意籌辦造紙企業。1911年4月,江門制紙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江門制紙股份有限公司是江門造紙廠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后,江門造紙廠拓展經營,并在改革開放后走向全盛。廣東省造紙業首條應用于平板包裝紙的電子程序氣壓傳統自動包裝生產線和銅版紙生產線就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江門造紙廠。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江門造紙廠已成為一家能夠生產各種薄頁紙、高級紙、加工紙以及造紙機械設備的大型專業造紙企業,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國生活用紙產能大品種齊全的生產基地”稱號。
2000年,江門造紙廠機制紙年產量達4.3萬噸,人數由初創時的136人增至2900人。隨著廣東省乃至全國造紙行業的良性競爭,江門造紙廠自2001年后步入衰退,并于2006年宣告關閉。
百年紙廠是江門造紙業的“啟幕”,然而它的“告別”卻并非終點。江門造紙廠孕育的技術與人才、秉承的傳統與精神,恰是江門締造新時代“紙上輝煌”的工業底蘊。
李朝旺,維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作為江門民營紙企“領頭羊”,他被業內人士稱為“紙業大王”。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剛剛從農村作為下鄉青年回到城里的他,還是制紙廠的普通工人。
1985年,制紙廠與其他工廠合并,能力突出的李朝旺被任命為廠長,這家新廠就是維達的前身。兩年后,維達首款面巾紙面世,取名“威牌”,這是中國內地首款高檔盒面巾紙。
1993年,維達引進造紙生產線,成為中國造紙業首家采用100%進口原木漿生產生活用紙企業;2007年,維達赴港上市,成為江門首家上市民營企業;目前,維達已形成十大國內生產基地,八大系列產品……從瀕臨倒閉的小廠到中國衛生用紙行業銷量大的巨頭之一,維達的“路與夢”,印證了江門造紙業“再出發”的韌勁。
一家企業成長的身后,往往是一個產業的崛起。
2019年,江門造紙及紙制品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近24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41.42億元,增長25.9%,擁有規上企業81家。產業主要集聚在新會,占全市造紙業規上工業總產值70%以上。
這其中,2004年獲批復設立的銀洲湖紙業基地,是江門造紙業的“標桿”和“高地”。這是廣東省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和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也是廣東省規劃建設的三大紙業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