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很多偉大的發明都是在無意識中創造出來的,衛生紙的發明也是如此,在將近一百年前的二十世紀初,美國史古脫紙業(Scott Paper)公司買下一大批紙,因運送過程中的疏忽,造成紙面潮濕產生皺折而無法使用。面對一倉庫無用的廢紙,公司所有人都不知該如何是好,在主管會議中,有人建議將紙退回供應商以減少損失,這個建議獲得所有人的贊同,唯有公司負責人亞瑟·史古脫(Arther Scott)不這么想,他想到在卷紙上打一排小洞,讓卷紙變成容易撕下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紙巾。史古脫將這種紙命名為“桑尼”衛生紙巾,賣給火車站、飯店、學校等放置于廁所中,因為相當實用方便而大受歡迎,并慢慢普及到一般家庭中,史古脫成功地將這批沒用的皺折紙改制成“桑尼”衛生紙巾,為公司創下了巨大利潤。

隨著衛生紙的需求越來越多,人們對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為了使衛生紙柔軟,廠家利用機械方法使紙頁產生皺紋增加衛生紙的柔軟度。制造衛生紙的原料很多,常用的有棉漿、木漿、草漿、廢紙漿等。衛生紙要求不施膠,如果生產帶色的衛生紙,要加入配置好的適量色料。衛生紙的特征是吸水性強,細菌含量少(細菌總數每一克紙重不許超過200~400個,大腸桿菌等致病菌不許有),紙質柔軟,厚薄均勻,無孔洞,起皺均勻,色澤一致,含雜質少。如生產小卷雙層衛生紙時還應打孔節距一致,針孔清晰,易斷、整齊。
由于衛生紙具有“用完即棄”的特性,所以長期以來都有環保人士指則,并倡議人們重新使用手帕,只是實際上衛生紙一度以來被人們所歡迎,正是由于它比手帕方便、快速。在時下追求速度的年代,人們是已習慣了衛生紙的這個特性,我們能做的就是加倍愛護環境,參與植樹造林之中來,并提高制造工藝,減少能源和原料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