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城河南洛陽發明了造紙術。時間流逝到當今社會,雖然各種高科技的造紙術層數不窮,人們似乎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而廣東省四會市貞山街道扶利村的古法造紙,因其再現了1000多年前古人用竹造紙的技藝,不但引來廣東省考古界的關注和考察,而且吸引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香港亞洲電視臺《星光伴我行》節目組等國際知名媒體前來報道。
四會古法造紙以它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專家:保留古法造紙全國僅兩地
扶利村以前屬于四會市鄧村鎮管轄,后來,四會市將鄧村鎮撤銷、并入貞山街道。
沒到扶利村之前,記者一直有個疑惑,這個村莊并非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山村,千百年來,它是怎樣將古法造紙技藝保持至今的呢?等到記者來到村里后,心里的謎團才解開。
古法造紙必須多竹和多水。扶利村等村莊四周的山上,漫山遍野生長著許多翠竹,而這些竹子就是古法造紙的原料。綏江也從扶利村等村莊流過。多竹、多水的獨特地理環境,使這里成為造紙的好地方。
南宋年間,張、陳等姓氏的祖先從中原遷到四會鄧村的扶利、官陂一帶定居,他們看中了此地造紙的優勢,于是開始用中原地區帶來的造紙術,取當地的竹子造紙,以養家糊口。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于古法造紙的工序繁瑣,工作強度較大,掙錢又不多,扶利、官陂等村莊的村民才放棄古法造紙,紛紛外出打工。由于祖祖輩輩以造紙為生,一些年齡偏大的村民難以割舍古法造紙的情感,一直堅持用土作坊和古法造紙,才沒有讓古法造紙在四會消亡。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評審、論證專家稱,目前在中國,只有四會鄧村和浙江溫州雅澤兩地,仍然保留著古法造紙技藝。
制作:造一張紙需經20多道工序
古人發明了造紙技藝,可以將竹子神奇地變成紙張,這其中需要20多道工序。扶利村78歲的張熀元是四會古法造紙技藝的傳承人,他在自家古老的造紙作坊里,給記者講解和演示了古法造紙的20多道工序,讓記者更加體會到古法造紙的艱辛。
古法造紙的原料——竹子被砍回或收購以后,首先要用錘子或斧頭的鈍面砸破竹節,然后放到河岸邊或者水渠旁邊的池里浸泡。一層竹節要撒一層生石灰,然后用石頭壓緊,后往池子里放滿水。水和生石灰發生化學反應后,可以促進竹纖維脫離,而竹纖維才是真正的造紙原料。竹節在石灰池里浸泡3個月左右后被打撈出來,還要豎起來放在石灰池旁邊暴曬10到15天,再放到清水池里浸泡1個月左右,除去熟石灰等雜質。
經清水浸泡、洗凈的竹節被砍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后,放到石碓中反復搗砸碾碎,制成黃色絲絮一樣的竹漿。打漿過后的工序是拌漿:把竹漿放到回形池里加水攪拌,然后放到漿池里。
接下來的撈紙工序是整個古法造紙中技術含量高的步驟,紙張的厚薄和質量完全靠造紙師傅撈紙時的力度和技術。撈紙的工具是一件用極細的竹絲編織的簾子,它約1.6米長、60厘米寬。
記者看到,張熀元老人將這種竹簾子放到漿池,在里面輕輕撈起,竹簾子濾掉水后,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干了以后它就是一張紙。
撈紙過后還有榨紙、松紙、曬紙、數紙和磨紙等十幾道工序。這些工序完全是手工操作,每道工序都是勞動人民長期智慧的結晶,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記錄的古法造紙的工藝流程基本一致。四會古法造紙可以說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擔憂:家傳古法造紙后繼無人
張熀元9歲跟隨父親和叔父學習古法造紙,是張家古法造紙的第23代傳人。他有三個兒子,只有大兒子和小兒子懂得古法造紙這門手藝,“由于造紙太辛苦,賺錢少,我的幾個孫子都不愿學,現在都在外地打工。”
家傳的古法造紙后繼無人,張熀元傷感得連連搖頭,又無可奈何。“孫子們都長大了,我不能強迫他們學這個。”講起四會古法造紙的未來,他顯得憂心忡忡。“民國時期到解放初期,我們扶利村10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有造紙作坊,但是現在只剩下10多家,懂土法造紙的人年輕的都有40多歲了。再過十幾年,懂的人會更少。”
早在十幾年前,四會市政府就意識到四會古法造紙這一“活化石”的價值,從2004年開始不斷投入大量資金,打造“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并修建了古法造紙展覽館等設施,逐步加大了對古法造紙廠家的扶持。張熀元認為,政府好能采取發津貼的形式,吸引年輕人主動學習,四會古法造紙這門手藝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早在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城河南洛陽發明了造紙術。時間流逝到當今社會,雖然各種高科技的造紙術層數不窮,人們似乎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而廣東省四會市貞山街道扶利村的古法造紙,因其再現了1000多年前古人用竹造紙的技藝,不但引來廣東省考古界的關注和考察,而且吸引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香港亞洲電視臺《星光伴我行》節目組等國際知名媒體前來報道。
四會古法造紙以它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