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創業說了很多年了,國企拼死抓住了上市的機會,落魄的空架子頓時成為了股市風向標,而民企則只能在創業板和主板的邊緣處尋得一席之地,貴賤之分不言而喻。不僅如此,在民企二次創業的重要關口,政府還起到了不好的促退作用。然而,當民企從灰姑娘華麗轉身成地方經濟的俏佳人,政府官員再也坐不住,仿佛要一下子補齊多年的舊賬,沒有政策給政策,沒有資金給擔保,一時間,民企成為很多地方政府招商的香餑餑。在筆者所處的合肥,京東方、熔盛重工在啟動期內就投入幾百億,他們反復強調合肥的優越位置、合格技術工人、成本優勢、科研實力等等,但據我觀察,他們看重的還是地方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的招商承諾和管制過松的銀行貸款。
民營企業經歷了群體性成長后,產業群效應開始見效。產業群的成熟,將有助于大型民企避開大而全、大而弱的國企失敗覆轍。原先,產業群只能依靠自發式的抱團取暖,而今地方政府也積極提供支持,行業價值鏈的生態大環境相比過去友好多了。雖然在國家大政策中民企沒有享受到國企待遇,但自身發展的小環境已經足以支持優秀者繼續發展和壯大了。優秀民企的二次創業的起步比初期創業高了很多,高就高在產業鏈整合、創業目標自覺化、核心團隊的形成、企業運行機制的規范化,這四項資源是我們民企的共享資源和二次騰飛平臺。
一次創業的贏利模式也許是誤打誤,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誰能在錯誤中及早調整方向,誰就有取得勝利的先機。而今,眾多強手紛紛搶占有利位置,戰略獨特性成為了民企發展的新動力,沒有獨特的贏利模式,核心競爭力就永遠只是句空話。接下來,我想從民企二次創業的五大自我改造說起,為我們二次創業的民企精英們出點謀、劃點策。
1、讀懂行業標桿企業的戰略部署
民企做大之后就會成為行業中重要的一員,有意無意中,客戶和關聯者都會期望你學習趕超標桿企業。工業品是個大行業,而人際圈卻比較狹窄,抬頭不見低頭見,知名企業之間都比較熟悉,二次創業時,民企的掌舵人都會暗暗地把領先的標桿企業當成自己的追趕目標。
標桿學習法是精益制造時代的理念和成長方式,在行業結構分明、領先企業優勢明顯的情況下,這種分析解剖式的要素學習法能夠明確趕超目標、易化操作方式。而如今的競爭結構變動很大,要素組合的方式也紛繁復雜,想再把標桿企業的成功經驗刻板地分解成幾個定量的要素,幾乎很難做到了。
再者,標桿企業也不會奉行全覆蓋戰略,他們必定是在幾個優勢明顯的細分市場保持領先,在弱勢領域采取放棄或者隨機策略。相對落后的企業如果選擇相同的定位戰略和運營方式,那就意味著在自身不夠強大的時候,就貿然發起激烈的正面進攻,輸多贏少是在所難免的。
因此,民企若想追趕標桿企業,特別是那些跨國公司,就必須在戰略解讀方面多下功夫,多問自己:標桿企業的戰略連續性如何?在遭受重大打擊的時候,他們會采用何種反擊或自保手段?他們內部在戰略意見傳達和決策制定方面,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如果他們對自己的動作做出過激的反應,自己又該如何應對呢?當新銳企業面對強大對手時,對這些問題必須預先考慮清楚和準備妥當,不能想著先把牌打出,然后再根據對手的動作出下一招,這樣只能是被動挨打。
2、以戰略眼光審視原有的組織流程
一個管理者能直接管理好的對象不會超過九個人,